6月14日,以“数字化与跨界共振:新时代朝鲜语教育的转型与实践”为主题的第十五届长江三角洲地区朝鲜语教学研讨会在世界级生态岛上海——崇明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韩国(朝鲜)语教学研究学会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汇聚了来自韩国首尔大学、高丽大学以及中国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35所高校的近百名顶尖学者与院系负责人,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浪潮下朝鲜语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未来。
开幕式:名家汇聚,共启智慧盛宴
6月14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酒店一楼大宴会厅举行。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外语学院副院长赵顺花主持,院长赵晓临致欢迎辞。赵晓临院长在欢迎辞中介绍,朝鲜语专业自2007 年开设以来,已建设成全校一流专业,学生就业率高,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占比 91%。她表示,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本次研讨会为推动朝鲜语教育与技术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副会长高陆洋教授代读中国韩国(朝鲜)语教学研究学会会长全永根教授开幕辞。全永根会长在致辞中指出,数字化浪潮下,朝鲜语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刻不容缓,需主动拥抱多学科交融,推进课程建设与创新。他期待与会者围绕“新文科背景下的朝鲜语专业建设”和“科研成果赋能教学实践”两大核心议题,探索教育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路径。
主旨演讲:智慧碰撞,思想升华
开幕式后,首尔大学张素媛教授、高丽大学洪宗善教授、复旦大学毕玉德教授、上外贤达学院田建国教授进行了主旨演讲。演讲内容涵盖了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国家语言政策中的实际运作机制、朝鲜半岛分裂后南北韩语言的分化现象及其系统性差异、人工智能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意义、技术赋能语言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挖掘、策划和整合研究课题等议题。




四场演讲紧扣会议主题“数字化与跨界共振”,分别从政策机制、社会语言认同、技术范式、文化实践维度,诠释朝鲜语(韩语)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逻辑,彰显“人文内核守护”与“技术跨界创新”的辩证统一。
专题分论坛:跨界共振,共谋发展
6月14日下午,研讨会设置了三个分论坛,分别围绕韩国(朝鲜)文学、教育改革、区域国别研究,以及语言、文化、翻译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者积极分享经验,探讨难题,寻求共识,展现了朝鲜语教育界的开放、共享、合作精神。
分论坛一聚焦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韩国语教学创新,探讨了生成式AI工具与多模态教学的融合路径,为AI赋能韩国语教育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与跨学科启示。
分论坛二探讨韩国(朝鲜)语言、文化、翻译研究,多位学者发表精彩见解。
分论坛三关注时代主题,系主任和院长共话韩国语人才培养实践,分享各校智慧。
在场专家们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的经验。他们一致认为,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超越单一语言传授,需培养复合型人才,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不断探索能够提升学生实战能力的教育、教学路径。
闭幕式:凝聚共识,擘画未来
闭幕式上,中国韩国(朝鲜)语教学研究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郭一诚副教授代表学会致闭幕辞。他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认为本次研讨会通过四场主旨报告锚定方向,三大分论坛深化实践,并在三大领域达成共识:通过构建“语言+数字+跨界”融合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革新;通过推动AI驱动的教学、科研协同发展来进行范式转型;通过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来进行人才重塑。他呼吁教育工作者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主动推动数字化技术与朝鲜语教育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长三角地区朝鲜语教育界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更在数字化转型、跨学科融合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实践共识,为新时代朝鲜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会者纷纷表示,将以会议成果为指引,在教学与科研中积极探索,共同书写朝鲜语教育的崭新篇章。
供稿 | 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