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我校通识大讲堂“人文经典”邀请到中国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亚太学会澳大利亚研究分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光林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人文阅读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换个角度看世界”专题讲座,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畅谈了人文阅读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影响。
讲座围绕“人为什么要读书?”“刺猬与狐狸与知识的博与深”“如何理解阅读中的感觉和概念”“感觉和概念对世界观的影响”“文学与国际视野”等方面,列举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案例,探讨了人文阅读的重要性。
王教授以“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一问题为起点,通过古希腊寓言“刺猬与狐狸”的隐喻,生动阐释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辩:“刺猬式学者”深耕单一领域,而“狐狸型读者”则追求多元视角。
在“感觉和概念对世界观的影响”方面,王教授对比了《论语》的“仁者爱人”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美德”,强调阅读需突破表层感受,提炼深层逻辑。譬如:“读《红楼梦》时,若只看到宝黛爱情,便错失了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读《1984》时,若仅关注极权恐惧,则忽视了奥威尔对语言异化的警示。”这一观点引发学生共鸣。
在“文学与国际视野”板块,王教授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为例,解析了文学如何映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身份焦虑。书中英国管家的‘尊严困境’,与当代青年在多元文化中的自我定位,本质上是相通的。他还指出,文学不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人类战略思维的试验场,从《孙子兵法》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经典文本中蕴藏着跨越时空的智慧。
讲座互动环节,同学们向王教授讨教“数字时代如何守护深度阅读”“快餐式信息泛滥下,人文经典是否已失去现实价值?”等问题,王教授以《荷马史诗》为例回应:“史诗中的英雄困境与当代人的精神危机本质相通,经典的力量在于永恒的人性追问。”
本讲座聚焦“以读促思”的目标,使学生们认识到在AI时代,人文阅读是抵御功利主义侵蚀的“精神疫苗”,能在技术狂飙中保持人文温度,不仅有助于为学生搭建起学术与现实的对话桥梁,更能有效地推动“重读经典、重构思维”的校园文化建设。
供稿 | 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