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贤达师生这样过

发布时间:2019-04-29来源:图书馆 外语学院 文管学院撰稿:杨张樑 丁玲 单栩涵摄影:杨张樑 丁玲 付晓伟责任编辑:谭婧设置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这是全民阅读连续第六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23世界读书日”前夕,《人民日报》还发布了《中国人的“2018读书报告”》,根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成年人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

对于很多人而言,4.23世界读书纪念读书的日子。其实,这个日子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但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读书不应该成为一种被提醒和标榜的符号,而更应该成为自知与自觉的行动。为了唤醒青年学子对阅读的“初心”,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十四个“世界读书日”,贤达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春光正好,你拿起一本好书仔细读的样子,真的很美!

图书馆:“喜欢我就带走我”

秉承“创新”的原则,我校图书馆组织开展第三届“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首场读书节活动4月23、24在虹口崇明校区展开。本次活动采用与众不同的形式——一个可以现场借书的书展,其主旨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新书,增加新书流通利用率,激发师生们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提升阅读品质创造更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

今年书展的活动主题“喜欢我就带走我”,相较前两届“你选书我买单”主题有了很大区别其不同之处在于只要读者在活动现场选中了自己想要阅读的书,即可凭有效证件在现场登记后带走。这也是基于本次活动所展出的图书均为图书馆新近购买,且已完成了馆藏信息制作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少同学在了解这一新颖形式后纷纷脱口而出“真的吗?”,并迅速投入到选书的行列中

本次活动的创新点体现在服务流程,省去了“提出荐购收到通知前去借阅步骤中前两步所包含的较长等待时间,促进师生们更方便快捷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体验。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广“热爱阅读”的校园风尚。

外语学院:阅读,遇见最美的自己

“腹有书香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4月23日,随着“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外语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了以“阅读,遇见最美的自己”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读经典、赏好句、品生活,活动现场浸润着一缕缕书香。

读书能够摆脱平庸,增长学识;读书能够增添乐趣,开拓视野;读书能够陶冶情操,改变人生……活动起初,学生党员们一同朗读了活动倡议书,共同体会读书的重要性。紧接着,学生党员们纷纷积极推荐自己喜爱的书籍,交流自己的“读书经”。学生益俊秀谈到,自己是因观看了影视剧《红日》被剧情内容所深深吸引,从而去阅读了原著小说,读罢不禁为书中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和共产党军官坚强不屈的斗志而感慨。学生潘念认为散文能够使人释怀、释放压力,并推荐了丰子恺的《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并朗诵了书中的一段内容,勾起了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还有学生推荐了《你要像喜欢甜一样喜欢苦》一书,结合自身经历,感慨了离家求学的不易。活动中,《乌合之众》《毛泽东》《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等好书也被学生们举荐。

外院学生党支部书记丁玲表示,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日子里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并带动身边人一同体会读书的乐趣。本次读书活动鼓励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优雅文明的学习氛围,塑造浓郁书香的学习环境,让书香溢满整个校园。

文管学院:跨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解读

为提升文管学院的学术氛围,贯彻“学术讲座充实校园”的理念,文化产业与管理学院于4月23日在虹口校区教学楼507举办学术讲座,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文学博士宋炳辉作《关于跨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的主题讲座。

宋教授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自由·爱情》为线索,形象生动地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裴多菲的生平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讨论了开篇诗词版本的译文作者的相关争议,并配以译者的手记图片加以阐述。为了介绍诗词朗诵的节奏感能对诗歌理解产生影响,宋教授还特意准备了几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匈牙利语、德语等语种专家录制的不同语言版本的诗词朗诵,并分享了由茅盾、秦邦宪、殷夫、孙用等文学大师翻译的不同版本《自由·爱情》,对各版本做了相关评价。通过殷夫版本以及直译版本的《自由·爱情》的对比,引发学生对为什么手迹与现今译本不同的思考。讲座最后,宋教授指出了跨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的深刻内涵:“《自由·爱情》这首由匈牙利诗人创作的诗歌,可以有人不知道谁写,也可以有人不知道谁译,但没有人会不知道这首诗,这首诗已跨越国界,融入到汉语言文化的血液中,只有真正跨文化的文学才能称之为文学经典。”

在师生的阵阵掌声中,本场讲座完美落幕。通过这场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幽默且具有哲理的讲座,同学们对跨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学生今后阅读跨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提供新思路。



最新导读

返回原图
/